首页>财经 > 正文

为“地摊经济”“松绑”不意味着管理的“松绑”

2020-06-02 09:36:51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赤着胳膊的胖大叔在即将出锅的炒饭撒上一把葱花,老婆婆抱着装满栀子花的泡沫箱站在路口,小贩卖“冷沾沾”(四川小吃)之余不忘在抖音同步直播……夏日傍晚,当白领离开写字楼汇入“晚高峰”大军之时,成都天府三街由路边摊组成的“小夜市”迎来了忙碌时刻。

每有食客光临冰粉摊,刚加入“地摊大军”不足一月的蔡正琴便会主动上前。这位身着红裙的“90后”女孩熟练地端上一碗铺满了红糖、酒酿、山楂、花生、糍粑、西瓜的手搓冰粉,递给客人。

“以前就在附近的小吃店干活,所以摆摊也是来这儿,这条街是成都我最熟悉的地方。”蔡正琴回忆,曾在酒店工作的堂哥最早来这里摆摊卖炒面,后来弟弟也选择不回浙江打工留下来一起摆摊。自己将摊位设在哥哥弟弟之间,大家相互照应,无论多晚收摊都“特别有安全感”。

冰粉摊不远处,经营烤面筋摊的胡月在食客离开后,连忙用扫帚打扫散落在地的竹签,并把桌面上滴落的红油擦干净。“打整干净点,顾客才会多来点。”今年3月,胡月花五千元人民币购置了一辆“烤面筋三轮车”摆摊。同行们大多曾在附近工作或熟人介绍而来,他们都会主动带上垃圾桶和扫帚,出摊时很少喧哗叫卖,收摊时还要集中清扫。

胡月一般在每天17时出摊,她直言这份工并不轻松。天色未亮就要去批发市场抢购“新鲜又便宜”的食材,十多斤面筋从揉面、蒸煮到串签,占了白天大部分时光。为了多一点收入,她还想方设法在小摊旁留出了一块烤土豆、炸火腿肠的空间。

胡月说,虽然买车的钱还没赚回来,但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稳定收入,让她觉得“踏实了”,不会再为供养读小学的儿子而睡不着。

成都天府三街“小夜市”的出现,得益于今年3月15日成都率先在中国出台的为“地摊经济”“松绑”相关政策。截至5月28日,成都通过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、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、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等方式,增加就业达10万人以上。

夜市、集市“重出江湖”,不少老街小巷因此成为游客“打卡地”。“之前去泰国、日本旅游,都会留时间去集市,在这里最能了解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。”提着满满一包大熊猫、川剧脸谱元素的玩偶,重庆游客赵婧雯笑言,为了在“成都范儿”的集市上淘特色手工艺品,自己特意选择晚一天的动车回家。

新增10万就业岗位,不仅是人间烟火气的回归,还是数以万计家庭“疫”下谋生的希望所在。如何最大限度激发“地摊经济”的活力,同时避免卫生、噪音、交通等问题,考验着摆摊人,也考验着一座城。

在成都市城管委副主任何汝云看来,城市管理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政策放开,意味着要把握平衡,做到管而不死、活而不乱,这更加考验城市的治理智慧。

为了平衡烟火气与秩序感,成都于5月28日出台意见,对此前占道经营带来的部分交通和食品安全隐患、市容及环境卫生影响等问题进行规范。其中包括每个摊区推选一至两名商贩代表,及时收集和反馈摊区商贩意见和建议,取消市民和商家都不满意的摊区,继续规范既无投诉又不扰民的摊区。

“在张择端的笔下,地摊经济通过《清明上河图》呈现城市的繁荣和烟火,如今,地摊经济不仅为个体创造了就业机会,也为社会商品流通和消费复苏提供助力。”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祎指出,“地摊经济”影响市民公共空间及城市小微市场的有序性,为“地摊经济”“松绑”不意味着管理的“松绑”,只有有序和精细化的管理、引导才能为“地摊经济”长久发展提供保障。

标签: 地摊经济 松绑 管理

精彩推荐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诚聘英才 | 广告招商 | 网站导航

 

Copyright @ 2008-2020  www.cguiw.com  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
 

联系我们:98 28 36 7@qq.com
 

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!